(通讯员 黄浦 陈曼琪)线上教学是疫情期间的特殊需要,更是我们进行信息化、智能化教学建设的需要。即使没有这次疫情,计科院也在着手进行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“互联网+教育”等信息化线上教学的改革、创新与实践。
2月17日至今,西电er们已经线上学习整两周。这段时间里,老师们可谓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,只为千里之外的同学们依旧能够不落下课业。其中计科院也不乏有另辟蹊径的老师们,积极在原有网课基础上改革创新,推进网络教学多样化,让似乎疏远、死板的网课充满了互动性和活力。
谢琨、郑海红老师便是这么两位“另辟蹊径”的老师,她们打破“课堂只有一位老师”的传统,强强联手,打造了互动性极强,广受学生好评的交互课堂。
离散双师组
Q:开展网络教学期间,二位老师是怎么想到要打破“课堂只有一位老师”的传统,强强联手,一起来构建空中课堂的?
我们讲授的课程是《离散数学》,是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,课程组面向1000余名学生进行线上授课。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,不受空间限制,完全可以实现一位教师,多班授课。我俩所代班级上课时间完全相同,为了提高线上教学质量,同时更好地进行在线课程建设,我们尝试对相同时段的授课班级开展集体授课,授课采用“双师”模式,即每节课两位教师同时进入直播间,由一位教师主讲,一位教师主教。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,有效提升课程建设质量。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学院教学副院长苗启广教授的支持,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Q:二位老师在授课时是如何分工的?
线上授课:
由谢琨老师进行直播,谢琨作为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,教学经验丰富,而郑海红老师作为骨干教师,对离散数学教学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。两位优秀教师“一拍即合”,成立“离散双师组”,正式开启“双师”教学模式。经过细致的教学研判,两位老师最终确定了课程学习围绕“提振信心——引入问题——导出概念——分析讨论——解决问题——延伸问题”这一线索进行,引导学生主动思考,营造课堂教学氛围。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创新设计多种互动方式,讨论区主题辩论、疑点问题答题卡、“击鼓传花”随机答等。当谢琨老师“讲”的时候,郑老师实时联动,负起“教”的责任,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、处理学生的突发情况、并快速记录和梳理课程的相关信息,及时发起疑点问题答题卡,插入“击鼓传花”随机答等互动模式,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,锁定了课堂关键知识点,活跃了课堂氛围。
课后辅导:
除了QQ群,引导学生建立“班级学习社区”,为学生进行实时的答疑解惑。每次课后,两位老师都会及时就当日的教学情况进行交流,时常电话连线至深夜,目的是更好地梳理问题,创新完善教学方法,搭建“师生学习共同体”,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。同时每周两位老师都会将最近一周的典型问题整理成文档,提供给学生查阅,并为以后建设线上自动答疑系统做准备。此外,两位老师每周都会进行一次直播答疑,为学生面对面地讲解典型问题、作业中出现的错误,并会拓展知识,耐心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,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在线课程建设:
“离散双师组”协同整个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“线上学习课程设计”,夯实“基层教学组织”。由谢琨老师负责建设知识点视频并上传至学在西电,由郑海红老师负责上传作业题及答案,以及学生在线提交作业的成绩。同时郑老师也会每周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整理成文档,为以后建设线上自动答疑系统做准备。由课程组所有教师共同完成题库的建设,这方面课程组前期已有一定基础,在开学前的测试中题库数量为全校第一。接下来我们将对题库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,更好地划分知识点、区分难易程度、丰富题型。
Q:开展了两周的“线上教学”,与以往“线下教学”的最大不同是什么?遇到过什么难题吗?比较喜欢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?
最大的不同是“看得见”与“看不见”。线下教学看得见学生,但是未必能看见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(我电的学生有时候有点小矜持);线上教学看不见学生,但是似乎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,因为上课的讨论区、课后的QQ群实在是太活跃了,学生提问、回答、讨论都很踊跃,做作业交作业也非常积极,而且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。虽然未曾见面,开课也没多久,但是大家好像彼此已经很熟悉了。
通过前期大量的平台测试,我们掌握了多个平台的使用方法,所以目前平台的使用不是问题,即使出现个别平台崩溃的现象,我们也能通过备用方案保障正常授课。两位老师联合的好处是,可以思考很多方案,做好准备,随时切换,还可以做到从容应对,暂时还没有遇到什么困难。但是线上授课毕竟对学生自律性的要求更高,所以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,调动他们的积极性。
如果没有这次非常时期的线上教学,我可能会说喜欢线下,毕竟离散数学这门课程定理推导证明太多。但是此次线上教学活动让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已有的信息化和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优势,也都体会到学校近些年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成果,面对疫情的冲击也能较好保证教学质量。所以我们也在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的优势,提升我们的课程质量。当然,此次学校也涌现出来了很多“线上教学能手”等教育教学的感人事迹,我想这些“好老师”更多体现的是平时对学生的关爱,对讲台的热爱,对课程建设的持续加强等等。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,相信我们西电将会更加凸显学校的电子信息特色,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加卓有成效!
双师组驱动双侧教学见成效
这一次线上教学,两位老师可谓是下足了功夫。在分工方面,谢琨老师侧重课本内容的直播授课,郑海红老师侧重课上、课后讨论交流与答疑,做到两个侧面——直播、互动都做好,践行“双侧”教改模式。
在推行“双师双侧”教改模式的同时,她们也在各种细节处做足了准备。正式上课前,谢琨老师不仅提供了往年的录播视频供同学们预习,同时准备了针对于离散数学的“海量题库”,供同学们巩固训练。
同时,为避免上课时因服务器拥堵造成直播暂停或终止,谢琨老师同时使用超星直播、腾讯课堂等多个平台,多手准备,以保证课堂直播顺利进行。
而郑海红老师则担任“课堂守护者”和“问题消灭者”,在课堂直播时积极为部分出现突发状况的同学解决问题,以保证直播顺利进行,老师思路不被打断;在课下又开设周末答疑课、学在西电讨论区为同学们解决遗留问题。
双师双侧学生看
两位老师分工合作,协同教学,这是线上教学的一大创新性探索,当然也正是线上教学自身的优势所在——不受限于教室人数的限制。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,提高效率和产出,一位老师主讲,一位老师负责沟通交流,成功地达成了高效率、高产出、全覆盖的教学改革模式。
课堂是学生与老师的交互,以学生为中心。一门课能否成为一门“好课”,还得学生说了算。我们于是随机采访了谢老师与郑老师课上的几位同学,看看他们对于两位老师这次针对于离散数学“双师双侧”教学模式,有什么样的感受吧~
Q:对于两位老师强强联手共同创建的交互课堂,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?
刘同学:我感觉强强联手挺好的啊,分工明确,老师任务量减轻,能更好地给我们解答问题。
杨同学:老师分工明确,有条不紊,答疑全面,两位老师可以相互补充。
赵同学:两位老师配合上课,一位老师负责讲课,另一位老师可以在评论区答疑,解决了一个老师在上课时无法全面兼顾学生在评论区疑问的问题。并且两位老师分工明确,上课效果更好。同学们的疑问既可以解决也可以不影响老师的正常上课进度。
Q: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?
赵同学:课堂上的趣事呢,应该就是课间老师和同学打成一片,放一些有趣视频缓解上课的紧张,让同学们可以很好放松。
杨同学:印象深刻的是,网络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提问,勇于表达。
陈同学:有啊,在第一次答疑的时候,我惊奇地发现,郑老师的声音真好听,像用了变声器。
史同学:印象深刻的就是谢老师放眼保健操吧。
Q:你对两位老师课堂的印象如何呢?
赵同学:两位老师长得好看,声音好听,细心负责,教的认真! i了i了。
薛同学:谢琨老师上课给人感觉很从容,郑海红老师答疑很有耐心,非常细致。而且二位老师声音也非常好听。
刘同学:老师课堂上活跃气氛,投入讲课,耐心为同学答疑,有责任心。
Q:相比于线下教学,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模式,为什么?
陈同学:客观来说,线上线下各有好处。线上的话学习时间比较充裕,平时在各个教室间奔波的时间被省了下来,而且线上听起来很清晰,对于我这种“耳聋患者”很友好,并且线上学习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立刻和同学们讨论交流。而线下的话,可以与同学们都待在一起,而且有问题可以与老师当面“对线”,沟通更加顺利便捷。
史同学:我喜欢线下教学,可以有表情交流。
停课不停教,延学不停学。计科院六千余名师生积极参与线上教学,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下,线上教学也如线下教学一般井然有序,精彩纷呈!教学改革为这场网上授课战“疫”注入了新的活力,我们会坚决,也必定能打赢。